您的位置: 首页 >工作动态>残联动态>详细内容
目录
目录X

广州市残联在市委中心组务虚会提出设立残疾人综合补贴和社区精神康复综合服务机构

作者:办公室 | 来源:广州市残疾人联合会 | 发布时间:2013-03-29
  7月5日广州市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梁左宜在中共广州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推进新型城市化发展务虚会上发言,代表残联提出设立残疾人综合补贴、社区精神康复综合服务机构等一系列对策建议。 市残联认为:建设残疾人社会保障与服务两个体系,是国家的要求,也是我市走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营造民生幸福、爱心广州的重要内容。我市残疾人工作一直走在全省全国前列,但是对比起调研中发现的困难残疾人的需求,对比兄弟城市的一些做法,特别是用市委市政府提出新型城市化发展的标杆衡量,我们还有问题存在,急需采取对策。 一、要对特殊群体中的边缘人群给予更多关爱,实现社会保障体系全覆盖。 在残疾人基本养老、医疗保障逐步解决之后,处于低保低收入边缘的残疾人家庭困难突显。我市已经有重度残疾人专项生活补助,但,一是享受面有局限,要与低保低收入挂钩,一些成年、成家的残疾人因为与老父母同一户口,无法纳入低保低收入从而不能享受任何补贴,变成“老养残”;还有的低保低收入户,因为达到退休年龄拿到退休金或者子女开始有一点收入,脱离低保后原先的优惠减免没有了,所住的解困房还要交贵租。二是补贴金额偏低,只有几十元到180元,低于东莞佛山300元的水平。三是随着两个体系建设进程,省和国家提出居家托养、居家康复、护理补贴等新举措,广州作为两个体系建设先行市应该及早考虑。为此建议:对现有残疾人社会保障政策进行梳理,设立残疾人综合补贴,该项补贴应与低保低收入脱钩——低保补“穷”,残疾人综合补贴补“残”——是什么困难就补什么困难,要能够分类施补,按照不同困难情况给予不同水平、不同时段(月度或年度一次性)补助。金额要提高到除深圳外、略高于至少是不低于的珠三角周边城市水平。还要针对残疾人临时性突发性困难,完善急难帮扶措施。

  二、要化解社会与残疾人家庭的后顾之忧,全面加强服务体系建设。

  1、从社会和媒体的持续关注,卫生、民政、公安、残联和区县街镇出动大量人力为几千名精神病人排查的实践证明,工作应该由运动突击式转向常态化。

  要完善对精神病人从医院——康复——回归社会的整个服务流程,健全医院、中途宿舍、工疗农疗训练机构、社区精神康复综合服务机构、长期护老院的服务链条。建议由市本级举办试点,2013年在精神病康复者相对集中的荔湾区芳和花园、白云区金沙洲新社区和即将落成的龙归解困小区各举办社区精神康复综合服务机构1个,2014年,在没有上述机构的区、县级市各建立1个,以后根据社区实际需要设立。

  2、广州市已建成街镇康园工疗站165个,拥有4646名学员,今年底全部街镇可以建成180个站,实现全覆盖。但工疗站普遍存在场地狭小、房屋租金水电费运作成本高问题,477位工作人员只有20名康复治疗师、13名社工,人均月收入仅1600元,市康园中心承担组织统筹区街工疗站开展业务后自身运作艰难。建议调整06年出台的康园工疗站管理文件以适应形势发展变化,政府无偿或低偿提供街镇工疗站用房或给予房租补助,以购买服务方式保障市、区县、街镇工疗体系能够正常运转。

3、加快康宁农场(精神康复农疗)、广州市康复实验学校(脑瘫康复教育)、广州市农村特殊学校(信托托养)项目建设,在“十二五”期间投入服务。

  三、要为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提供政策支持,解除资金的瓶颈性制约。

  两个体系需要资金投入去建设。现行法规规定只能用于残疾人就业事务,实际上残疾人权利除了就业还有康复、教育、福利、无障碍,彼此互相依存,现状是有钱花不了,有事情要干却没钱花。建议借鉴兄弟省市做法,请求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决策:允许保障金使用于与残疾人事业有关的事务。

  四、采取先行先试、敢为人先的组织人事举措,改变目前区县残联人手偏少、残联里残疾人偏少、残联理事长中残疾人偏少的状况;改善在残疾人服务机构第一线工作人员工作条件和职称、收入待遇,使之成为有荣誉感有吸引力的职业岗位。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