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事业与社会建设” 理论研讨会在广州市委党校召开
为贯彻落实广州市第十次党代会关于新型城市化发展的战略部署,在建设幸福广州的进程中推进残疾人事业与社会建设的发展,“残疾人事业与社会建设” 理论研讨会于5月21日在广州市委党校召开。广东省残联宋卓平理事长、广东省社会学学会范英会长,广东省社会工作学会会长、省社科院刘小敏副院长,广州市委党校王永平常务副校长,广州市残联梁左宜理事长,广州市社科联顾涧清主席,广州市社会工作学会常务副会长、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谢建社副院长等领导和专家出席会议并讲话。
本次研讨会由广州市残联、广州市委党校、广东省社会工作学会、广州市社会工作学会联合举办,省、市残联系统的领导和工作人员,省市高校、市委党校及分校的领导和教研人员代表,会议论文作者,共约150人参加了会议。会议得到了省、市专家学者和残疾人事业工作者的支持和踊跃参与,最终筛选出会议论文47篇,编印成册。
会议上,省、市残联和主办单位领导在讲话中指出:经过长期发展,省、市残疾人事业取得了全面发展,残疾人状况得到明显改善,但是残疾人生活状况与社会平均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广州市第十次党代会作出走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的决策部署,并提出把民生幸福当作最高追求。省、市残疾人的数量众多,没有残疾人状况的改善,幸福广州就很难实现。召开本次研讨会的目的,就是要广泛发动社会各界关心和支持残疾人事业,为持续改善残疾人状况建言献策、共同努力。
会议上,省、市专家和会议代表围绕残疾人权益保障、残疾人管理与服务体系建设、残疾人事业与社会工作、残疾人文化发展与精神康复等问题展开研讨。
与会代表认为,广州市老年残疾人已经占到了残疾人总数的1/4,老年残疾人兼具老年人和残疾人的特征,属于双重弱势群体。在经济保障上,老年残疾人的退休金或养老金待遇偏低、家庭成员供养能力有限、低保或救济水平偏低;在医疗保障上,但仍有部分老年残疾人无力进入医疗保障体系或保障水平难以满足需要;在养老服务方面,机构养老供需紧张、居家养老配套服务不足给家庭成员带来沉重的经济和精神负担。因此,健全针对老年残疾人特殊需求的专项福利和救助政策及加大对老年残疾人医疗救助及养老服务的保障力度是当务之急,也是解决现存问题的可行之策。
与会代表认为,对残联与残疾人社会组织的关系进行重新定位将为残联的社会管理创新提供契机,也将为社会组织的发展开拓更大的社会空间。残疾人社会组织是社会力量进入公益慈善领域的体现,它们在服务理念、服务专业化发展、社会资源的引人等方面都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与此同时这些组织也面临注册难、专业人才不足、资金和场地困难、社会资源足等困难。在新时期,残联将社会组织当作合作伙伴,为后者的发展提供资金、人才、资源等方面的支持和帮助将是残联社会管理创新的出发点和增长点。
与会代表认为,残疾人康复医疗服务是残疾人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构成。扶持和发展残疾人的康复医疗服务,通过建立全面质量管理的康复服务标准化工作体系,规范残疾人康复医疗服务行为,培养高素质的专业技术队伍;逐步建立分层级分阶段的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充分利用残疾人康复医疗服务的综合方法和手段,进行残疾的三级预防;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科学务实的保障措施,实现残疾人康复医疗服务的标准化和无差异化,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能力。
与会代表认为,社工介入残障工作,为残疾人提供过渡期康复、就业服务,保障他们平稳回归社会起到一个重要作用。而残疾人社工的介入可增强残疾人的社会功能,让残疾人把损伤带来的能力丧失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更好的发挥潜能,有机会重新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社会物质文化成果。
广东省残联宋卓平理事长发表讲话
广东省社会学学会范英会长发表讲话
广东省社科院刘小敏副院长发表讲话
广州市委党校王永平常务副校长发表讲话
广州市残联梁左宜理事长发表讲话
广州市社科联顾涧清主席发表讲话
广州市社会工作学会常务副会长、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谢建社副院长发表讲话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