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工作动态>残联动态>详细内容
目录
目录X

对话残联主席张海迪“活着就做有益社会的人”

作者:余颖 王普 | 来源:羊城晚报 | 发布时间:2013-03-29

  亚残运会期间,中国残联主席张海迪 携她的电影作品来到广州,

  她说在主人公残疾人 方丹 的世界里只有一个信念:

  活着就做有益社会的人

  羊城晚报记者 余颖 王普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席 张海迪

  亚残运会期间,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席张海迪每天日程都安排得满满的,十分繁忙。在不同的场合见到海迪,听到的都是她为残疾人事业的呼吁,看到的都是她坚强的身影和脸上始终挂着的温和笑容。

  海迪高度评价“本次亚残运会是一次无比精彩的亚洲残疾人体育盛会”。她同时表示,残疾人事业急需我们更多的关爱,急需社会各界给予更多的关注。她恳切地说:“凡是残疾人需要的,都是我们要做的,也是我们要做好的。”

  说亚残运会

  感受到残疾人拼搏精神也看到了广州城市精神

  羊城晚报:亚残运会即将闭幕,请问您怎么看待这次比赛产生的意义?

  张海迪:这是一次无比精彩的亚洲残疾人体育盛会。本次亚残运会彰显了国家和人民对特殊群体的关心,得到了国家、各级政府特别是举办地广州市民的支持。正是这种支持,残疾人兄弟姐妹才能获得更多的力量,赛出优异的成绩。我都有点担心,发挥得太好,我们的金牌太多了(笑)。亚残运会不仅是比赛,更是大家彼此了解、共荣的机会,开幕式上各国运动员入场受到欢迎的那种程度,也体现了对残疾人的尊重、爱护、关心、支持,这很让人感动。

  羊城晚报:很多广州市民都带上孩子一起去看比赛,感受残疾人的拼搏精神。

  张海迪:体育运动彰显了人类不屈的精神,我们看到,在赛场上,很多残疾人克服重重困难,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这不仅鼓励了残疾人兄弟姐妹,我想对中国的青少年也是一种鼓舞,有了这种不屈的精神,我们还有什么做不到呢?

  这次非常感动的是,场内我们看到了大家在拼搏,场外我们看到了广州的城市精神,志愿者的精神。有五十多万志愿者来为残疾人兄弟姐妹加油,来为残运会做贡献,让我们感到两个运动会真的是同样精彩,不仅是体育运动(的精彩),还彰显了我们社会的大爱,社会的蓬勃向上的精神。我们只要有了这种精神,生活一定变得更加美好,社会风气一定更加纯净。

  羊城晚报:残疾人运动会对残疾人本身意味着什么?

  张海迪:我曾经参加过远南运动会的射击项目,我亲身感受过作为一个残疾人要克服怎样的困难来参加比赛,这种体育精神 比比赛本身还重要。我希望我们的残疾人兄弟姐妹用这种体育精神鼓舞自己永远蓬勃向上地生活,永远去追求美好的梦想。在赛场上他们顽强地比赛,回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照样把这种向上的精神带回去,不但鼓舞自己,也鼓舞了很多很多的人。

  羊城晚报:多年来您一直在为改善残疾人的生存状况做着努力。这是你奋斗的动力?

  张海迪:残疾人这个特别困难的群体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各级残联对残疾人的教育、康复、维权都有太多的事要做,尤其要加强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怎么提供更好的服务?比如提供无障碍环境 及辅具支援,就是人性的关怀。即使你有身体的缺失,如果借助外界的补偿,重新获得生活的能力,一样能创造美好的生活。凡是残疾人需要的,都是我们要做的,也是我们要做好的。再如教育,我没受过教育,从小被排斥在校门外,但我深知,知识就是力量。只有受到了教育,才能有生活的能力,实现自己的梦想。

  谈电影作品

  海迪 驾车飞驰时光倒流 片头设计寓意生命过程

  羊城晚报:在您的电影作品《我的少女时代》中,片头就是您驾驶着汽车飞驰,时光倒流回到少女时代。它有什么寓意吗?导演告诉我,您多次和她说过,“假如我只剩下五年时间,一定会昼夜奔跑,一刻不停。”

  张海迪 :从文学角度讲,行走就是生命的过程。所以片子设计这样的开头。

  片子里我开的是手动汽车。过去为了呼吁和支持残疾人 驾驶汽车,我在大家共同努力下也做了自己分内的事。要让大家看到残疾人能不能驾驶,我拿自己做个实验。

  羊城晚报:这些年来每年您都会写关于允许更多残疾人驾驶汽车的提案,为什么如此执著地做这件事?

  张海迪:1998年,我担任全国政协委员后,和邓朴方主席还有很多人一起努力来推动残疾人驾驶汽车。这不仅是驾驶汽车,而是非常重要的社会观念。健全人所能做到的,有能力的残疾人通过努力也一定能做到。要相信他们的精神力量和智慧。要相信我们的社会对残疾人的关心和帮助。什么是真正理想的生活?我觉得就是实现了自己所有美好的愿望。残疾人心里有这么多的美好愿望,我们要帮助他们实现,让他们真正体验平等的生活,与健康人共同参与社会生活。当他们有了充分自信,一样可以为社会的物质、精神文明作出自己的贡献。

  羊城晚报:在电影里,女主人公方丹 的世界里只有一个信念———“活着就要做个对社会有益的人”,这种人生观、价值观已经成为上世纪70年代年轻人的集体记忆。您认为,80后、90后们还能坚持这种精神吗?

  张海迪:从小时候到少女时代,我愿意去服务别人,很多时候是受到前辈们的影响。当我5岁得病后,很多人以为我失去了快乐。但不是,我快乐,因为我是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那种学会知识给人们治病的快乐是发自心底的。当你在奉献中看到别人快乐,就会拥有永远的快乐。正如方丹在剧中说的,“假如我们心中有一颗星星,不但要让它照亮自己,还要把它举出窗外,照亮黑夜。”这种为他人服务的志愿精神,需要一代代人传承下去,时代不同了,志愿精神永不落幕!

  羊城晚报:很多人都说,海迪姐姐还是那么美丽优雅。每次看到你,都觉得你很温暖也很漂亮。这里面有什么奥秘吗?

  张海迪:这个很重要,但是……(开怀地笑)。告诉大家,我没有做过美容。美最重要的一条是从心底生发的,女性不怕容貌衰老,怕的是心灵的衰老,所以要保持心理的年轻。时间赋予女性不同的美,年轻的女孩子可能是皮肤漂亮,但是经历、阅历、知识积淀同样成为气质的美,这比容貌的美要永恒,是吧(笑)?

  ■记者手记海迪 依旧感动着“90后”

  张海迪的到来,勾起了无数人对上世纪80年代那个有着钢铁般意志的时代偶像的回忆。当年的海迪虽然已不再年轻,但海迪精神并不过时,在新的时代照样焕发出光和彩。

  此次,海迪携带她的电影作品《我的少女时代》来到志愿者中。影片以上世纪70年代为背景,以张海迪为原型,表现了女主人公方丹在残酷的命运挑战面前永不言弃,回答了亿万青年关心的人生观、价值观问题。“想起你的时候,就想起天边的夕阳,想起你的时候,就想起绿色的牧场,想起你的时候,就想起往日的时光,那红莓花儿开,山楂树在路旁 ,还有手风琴声在回荡……”海迪声情并茂地唱起片中的插曲,30年后,海迪依旧感动着“90后”一代青年。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痕迹。我们不能永远停留在上世纪80年代,社会也不只是需要一个张海迪。“活着就要做个对社会有益的人”。但对于一个时代创造、积淀下来的时代精神,我们却不能轻言放弃。

  白岩松 

  亚残运会比赛赢在我们心中

  羊城晚报记者 林泓 通讯员 吴楚斌

  名人志愿者有很多,但像白岩松这样“不走过场”,亲身做实事的名人志愿者却不多见。从今年9月成为亚残运会形象大使至今,白岩松多次来广州。拍亚残运会宣传片,当志愿学院的客座教授,在“西关小屋”体验志愿服务,传递亚残运会火炬……16日下午,冒着刺骨的寒风,白岩松又走进广州大学体育馆(击剑 馆)慰问坚守岗位的志愿者。记者趁此机会采访了他,对于体育竞技,白岩松有其独到的见解:“赢,是体育竞技上的胜利,也有另一种‘赢’在我们心中,亚残运会更是如此。”

  给残疾人提供服务平等才是最大尊重

  白岩松:服务亚残运会的志愿者是雪中送炭。运动员在需要帮助的时候没人帮助是寸步难行的。但有的时候,特别热情地去帮助,残疾人不一定喜欢。比如行动不便的残疾人,你用力夹着他胳膊地走,甚至架着,他会难受。如果是把手伸出去,让他来主动使劲,这就是一种帮。别看只是很小的区别,效果却有很大不同。对待残疾人朋友,很多时候特别洋溢的同情反而是一种伤害,平等才是最大的尊重。今天,你帮助了残疾人;明天,他也许会帮助你。记住,平等、共赢。

  衡量一座城市好不好要看轮椅婴儿车多否

  白岩松:我曾经说过,衡量一座城市好不好,要看这座城市是不是随处可见轮椅和婴儿车。因为这说明城市空气质量好,无障碍设施 完善,市民有爱心。我希望广州能最先成为这样的城市。任何指望一夜之间能有翻天覆地变化的想法都是空想。但可以肯定的是,举办这次亚残运会,广州的无障碍设施的更新和建设会提前很多年,我们的血液和习惯里也会一点一点地注入一种改变。

  奖牌多少只是数字 故事更会令人感动

  白岩松:我在这届亚运会时就说过,199(金牌)就是个数儿,最后你记住的可能不是奖牌,而是一系列感动的故事,残运会更是如此。记得第一天游泳比赛,第八道的选手是在其他选手全部撞线很久后才艰难到达终点。当时,全场观众为他鼓掌。观众恐怕记不住谁拿了冠军,但肯定记住了这名选手。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