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工作动态>残联动态>详细内容
目录
目录X

2021年广州市“爱心满花城”助残服务周正式启动

作者:贾政、苏赞、林琳 | 来源:广州日报 | 发布时间:2021-12-13

  12月12日,2021年广州市“爱心满花城”助残服务周在北京路步行街正式启动。

  据介绍,“爱心满花城”助残服务系列活动是广州市残疾人事业的特有品牌。自2011年起,“爱心满花城”助残服务活动,至今已走到第11个年头。今年的活动由广州市人民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越秀区人民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主办,广州市残联、越秀区残联、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承办,旨在动员全社会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营造良好的扶残、助残氛围。

  今年的助残服务周启动仪式不但邀请了东京残奥会中国代表团闭幕式旗手张雪梅现场分享拼搏故事,还公布了首批越秀区“民间康复工匠”、揭秘了升级后的康园工疗示范站,可谓亮点多多。相关负责人透露,“12月12日至12月19日,广州各区还将举办系列助残服务活动,希望有更多社会企事业单位一同推动、传播和支持,为助残惠残事业提供更好的发展,为广州残疾人创造更多可能性。”

 

 

成绩单:
  无障碍家庭改造完成8714户,残疾人高校毕生就业率达97.13%

“今年7月,广州市残工委被评为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单位,广州市残疾人工作继续走在全国前列。”据广州市残联党组成员、副理事长张扬介绍,2021年广州市残联克服诸多困难,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残疾人事业发展各项工作。据了解,截至今年10月,共有近2万名残疾人获得康复资助,4000多名残疾人获得评残资助费用报销,康复服务率达到98.49%,扶具适配率达到96.83%;全市城镇新增残疾人就业1594名,应届高校残疾人毕业生就业率达97.13%;残疾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资助标准,从每人每月110元提高到150元;资助3.8万残疾人参加基本社会医疗保险;在全国第十一届残疾人运动会上,广州残疾人运动员获得29金13银10铜的成绩,奖牌数创历史新高;在东京残奥会上,广州残疾人运动员获得1金、1银、1个第四名、2个第五名;全市无障碍环境建设成效显著,全市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共完成8714户,完成率达到119.86%,使用满意度达100%。

 

  残奥残运创佳绩,人生赛场续辉煌

  虽然残疾人是弱势群体,但残疾人并不是生活的弱者。

残奥会,就是一个残疾人展现精神风貌,实现梦想的舞台。记者从助残服务周启动仪式上了解到,在今年的东京残奥会上,中国代表团共获得96金60银51铜,改写29项世界纪录,这其中,广州残疾人运动员成为了东京赛场上一道靓丽的风景:创造历史挺进决赛的中国轮椅女篮、夺得金牌的羽毛球运动员麦建朋、冲击大满贯的硬地滚球运动员郑远森、首次挺进残奥会的轮椅网球运动员黄金链,他们不仅赛出了广州残疾人的水平和风采,也实现了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为广州赢得荣誉。





  轮椅篮球是残疾人运动中最具观赏性的一项运动,同时也是最具挑战性,每个人摔倒一次又一次,每天上百次投篮,有时,手磨出厚厚的茧,但一切终将变成人生的荣誉,所有障碍都将在登上赛场的一刻被克服。在助残服务周活动启动现场,中国轮椅女篮主教练陈琦和东京残奥会闭幕式中国代表团旗手张雪梅与观众分享了他们拼搏路上的酸甜苦辣。

  “残奥会上,我印象最深的是小组赛战胜美国队的比赛,因为那场比赛跟人生很像。遇到困难,不轻易放弃,要勇敢面对,去战胜它!”当天,再述往事,张雪梅的发言引得现场阵阵掌声。

 

  家庭无障碍改造,近万家庭迎来新生活  

  实际上,残疾人筑梦路上,离不开无障碍环境的建设。只有城市整体环境无障碍,每个人才有可能走出家门,追逐梦想。

  助残服务周启动仪式上,相关负责人透露,今年,广州市残联利用老旧小区微改造的契机,扎实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把家庭无障碍改造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强力推进落实。针对不同类别残疾人的残疾状况、需求与居住环境,广州市残联实行“一户一设计”个性化服务,把关注残疾人实际需求,切实解决残疾人的实际困难作为改造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游群杰,是一名生在北京路、长在北京路的老广。因为身体原因,她需要使用拐杖或轮椅生活。但是即使在自己家,她在日常生活中,也遇到不少障碍。“洗手间有一个台阶,每次我都要上了台阶才能如厕,很不方便,而且有安全隐患。”游群杰告诉记者。在今年的家庭无障碍改造中,越秀区残联工作人员多次上门走访,实地测量,按照游群杰的使用需求,对她家的厕所进行无障碍改造。不但打掉了马桶下的台阶,安装了防滑扶手,还对马桶位置进行了调整,通过位置调整为狭小的洗手间挤出来不少空间,方便在使用时转身、接力。不但方便了使用,还消除了安全隐患。

  游群杰的日常生活变得更加便利,她忍不住伸出大拇指为家庭无障碍的成果点赞。

  小小的家庭无障碍改造,让残疾人的家更温暖,而随着广州城市无障碍环境的不断完善,也让更多残疾人愿意走出家门,融入社会。社区建起一条条无障碍坡道、街道多了一座座无障碍洗手间、停车场有了一个个无障碍停车位……随着规划建设和设施服务的不断完善,广州将逐步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共享、人人平等”的无障碍环境。

 

  越秀区“民间康复工匠”出炉

  值得关注的是,广州不仅仅在无障碍建设方面发力。

  在助残服务周启动仪式上,记者了解到,广州多项残疾人相关工程和项目正积极推进。其中,广州市残联紧盯残疾人康复、教育、托养等民生问题,推动“三大工程项目”建设。其中广州康复实验学校项目已于今年8月完工,广州市农村特殊教育学校项目和广州市残疾人托养中心(星安居)项目也于12月6日开工,项目建设按照市人大2号议案实施方案要求,稳步推进。

  而在不久前,广州市首批康园工疗示范站亦正式揭牌。其中,越秀区康园工疗示范站拓展新型“职业康复就业”模式,通过残疾人职业能力评估,建立完善康复档案,搭建就业平台,由职业康复师+就业指导员+社工+志愿者+家属多方联动,推动残疾人就业实训,完成残疾人康复就业。

  据介绍,越秀区康园工疗站服务中心成立于2007年8月,指导全区18条街道共23个康园工疗站开展工作,目前站内残疾学员467人,专职工作人员46人,每个站设有工疗区、娱疗区、康体区、心理咨询室等功能区域,均配套齐全设备设施及实时监控系统,满足学员的服务需求。

 





  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广州市在越秀区先行开展康园工疗示范站服务升级试点工作,打造2.0版康园工疗机构,深化残障人士友好型城区建设。为保障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越秀区康园工疗示范站采用多元化、综合团队的模式打造“两营两堂一氧吧”,促进残疾人身心健康、调节情绪、自我发展与社会融入。此外,广州市越秀区十分重视残疾人康复工作,每年有近千万元财政资金用各类残疾人康复资助上。越秀区撬动市场资源,发挥区位优势,让精准康复走进社区,让志愿服务惠及千家万户。

  在活动现场,越秀区残联为在残疾人康复方面成绩突出的工作者,颁发了越秀区“民间康复工匠”牌匾。据介绍,越秀首批康复工匠是民间的,更是家庭的,是积极主动的,更是有效可学的。越秀区康复工作以家庭保障为切入点,以精准康复为目标,以调动社会一切积极因素为手段,对提高全市市域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促进作用。

 

  残疾人艺术家为爱心企业送上艺术作品

  在全社会的不断努力下,广州已经营造起关爱残疾人、热心残疾人事业的浓厚氛围,携手广大残疾人共同迈入高质量的小康社会,越来越多企业家,也加入到扶残助残的队伍中来,为残疾人事业注入源源不断的活水。

  爱心企业代表广州地铁运营事业总部中心站副站长莫颖仪告诉记者,广州地铁线网运营24年以来,始终关注市民的出行体验,把轨道交通无障碍建设作为以人民为中心推进社会进步、深化落实交通强国的一项重要行动纲领!目前线网无障碍设施覆盖率达100%。

  助残服务周启动仪式现场,残疾人艺术家为5家爱心企业送上他们亲手创作的艺术作品,感谢他们长期以来对残疾人事业的关心。相关负责人表示,“残疾人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全社会的关心支持,而助残服务周的设立,正是为了展现广州市助残事业发展的同时,调动更多社会爱心人士参与助残工作。”上述负责人透露,今年,助残服务周将围绕“康复”“文化”“就业”等重点领域,在全市各地持续开展一系列助残服务周活动,涵盖志愿服务、公益项目开放日、艺术展览,形式多样,丰富精彩,“希望有更多社会企事业单位一同推动、传播和支持,为助残惠残事业提供更好的发展,为广州残疾人创造更多可能性。”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贾政、苏赞、林琳   通讯员:穗残宣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莫伟浓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林静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