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市残联人,帮助残疾人我义不容辞
编者按:
有这么一群人,
他们怀揣理想,深入基层,为乡亲谋福祉;
他们肩扛重任,扎根镇村,助推乡村振兴;
他们满腔热血,施展本领,奏响时代强音。
他们牢记使命,于阡陌之上,阔步向前,成为南粤大地上的帮扶先锋和驻镇强军。
他们,便是广东省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
为记录驻镇帮扶工作队的故事,展现驻镇干部和队员风采,树立优秀典型,凝练驻镇帮镇扶村工作经验做法,以进一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广东省乡村振兴局和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南方农村报)联合推出“我的驻镇故事”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讲述人:
林志彬梅州市梅江区西阳镇驻镇帮扶工作队队员,来自广州市残联
目前入驻西阳镇的其他4名工作队队员:
刘大志:梅州市梅江区西阳镇驻镇帮扶工作队队长,来自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黄智勤:来自广州市直机关工委
方育奇:来自广州空港经济区管理委员会
曾剑平:来自广州市建筑集团
2021年7月27日周二晴
我是林志彬,是驻梅州市梅江区西阳镇工作队的一名队员,来自广州市残疾人就业培训服务中心。
这是我第二次报名参与乡村振兴事业的建设,2016年的时候,我也曾经报名参加“扶贫”行动,未能圆梦,但心中对参与乡村振兴事业的热情从未消退。于是,这次驻镇我就来了。
“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我们刚到西阳镇十来天,对我们来说,稳扎稳打是最重要的。在西阳镇的这些天,我们工作队走访了双黄村、太平村、江子上村和新联村,初步摸清了这些村庄的村民户数、居住人数、村集体收支、产业现状等情况。我意外地发现,原来建档立卡的一些贫困户有很多都是残疾人。
在我们走过的莆田村,在册户数有831户,人口2831人。在这2831人,有46个残疾人,其中包括26个重度残疾人。而这26人中又有13人患有精神残疾,他们基本上没有什么劳动能力,但大多数能够领到政府的低保金和残疾人护理金。
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一般是在附近的厂里面打工,但他们大多数人还是依靠家里种菜、种水稻等来获取收入。
看到这样的情况,我想,有一分热,发一分光,既然来到这里,我总要用我所在领域的知识为西阳镇做点什么。
就我本人来说,作为广州市残联的员工,我日常的工作内容是制定残疾人的培训计划,为残疾人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指导。因为长期从事这份工作,我对残疾人自然而然有一种情怀。
我们目前刚做了一个初步的摸查,待收集完整个镇的数据之后,我们会再分类,看看哪一些残疾人是没有劳动能力的,又有哪些正好处于就业年龄段,且有劳动能力的。我们会进一步关注他们具体的情况和诉求,与现行的政策相结合,再分门别类地提供一些服务。接下来,等我们调研完整个镇所有的村,我们会起草一个具体的方案,希望能进一步解决残疾人的生活保障问题。
“挖掘新的生长点,助力产业做大做强”
来的这些天里,镇领导同我们介绍,西阳镇素来享有“工业之乡”“茶叶之乡”“文化之乡”“足球之乡”“美食之乡”等美誉。
根据我们调研的情况,村里面的环境等各方面都不错,只是缺少一些领头的产业和企业,常住人口也不多。村的集体收入一般比较微薄,村民现在主要还是以种菜、种田为主,有一部分会在附近打工。
西阳镇的优势是面积大,占了梅江区的半壁江山;而且有省道和高速公路,交通运输这一块非常方便,适合发展产业。但我们工作队经过调研认为,西阳镇目前最主要的劣势恰好就在于没有形成规模化的产业布局。
这次我们去了清凉山摸索调研,山路比较崎岖。乡亲告诉我们,他们现在要把清凉山的茶叶逐渐做成一个品牌,将茶业做大做强,实现更多的盈利。我看得出来他们淳朴热情,对美好生活、对乡村振兴都充满了希望,对做大做强产业也信心十足,这也深深感染着我。
道阻且长,目前我们做了初步调查,之后也会与各个行业继续深入了解,挖掘一些新的产业生长点,帮助潜在优势产业发展得更好,把乡村振兴工作落实到位。
经过这段时间的工作接触,我对乡村振兴事业有了更深的感受。无论我们来自何方、从事哪种工作,在驻镇帮镇扶村中,我们就是“三农工作者”。入村调研,让我有机会与村干部、村民深入接触,他们朴实、纯真的情感,让我们的心更加靠近。十几天的走访调研让我感到使命光荣,任重道远。这也更加激励我,在工作中更好地发挥党员作用,带动群众为建设美丽乡村、富庶家园而努力!
【统筹】喻淑琴
【记者】黄俊杰郑玉婷
【实习生】赵怡澜郑韵琳
【来源】南方农村报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