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80件书画作品中,感受广州残疾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全国助残日”刚过去不久,5月18日,广州市第十届残疾人书画展在广州市文化公园西关苑拉开帷幕。市残联市管一级调研员卢坚、市文联市管一级调研员刘圣清等领导,以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谭广辉、广东省著名哲理漫画家李兆俅等艺术家出席了此次活动。
市残联市管一级调研员卢坚(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谭广辉(右)现场分别讲话
活动中,市残联市管一级调研员卢坚介绍,广州市第十届残疾人书画展的基本情况,他说:“广州市残疾人书画展至今已举办了十届,‘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十年来,承载着无数残障人士的希望,展示着他们故事的心声,见证着时代的变迁,表达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书画展为广大残障书画爱好者提供了一个相互学习、相互交流、提高文化艺术水平的交流平台,也是向社会展示残障朋友艺术精品的舞台。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市政府各部门、社会各界人士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残障人士的关怀和厚爱。希望通过这个平台,为更多残障朋友实现更好的艺术梦想。”
观展观众
本次参展作品的作者涵盖视障、听障、肢体、智力、精神5大残疾类别,有的参展作者还是在校学生。同时,征稿范围广泛,残障朋友涌跃参与,让观众感受到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残障类别残疾人艺术爱好者美好的创作心境,积极进取的良好精神风貌。”
书画展现场
为有效降低疫情期间人群聚集的潜在风险,本次展览创新开展方式与传播形式,利用网络进行线上直播,并同步制作网上展厅VR,吸引更多公众云观展。
钟柱权:从学生到老师角色的转变
此次参展的作品中,有两幅来自于广东省青年美术家协会特殊艺委会副主任钟柱权,其中包括书法作品《军民情》和国画作品《春浓》。现场,钟柱权向记者讲述了他与书画结缘的故事。
钟柱权(左一)现场挥毫
从小时候起,钟柱权就对书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时看别人写字画画,我就入了迷,看上半天都不会累。”他说,他也一直通过自学来发展这项爱好。
2001年,年仅 29岁的钟柱权因为腰椎神经损伤,下半身完全失去知觉,后来在当地残联的帮助下,他经过三年漫长的治疗,才逐渐恢复站立和行走能力,但直到现在,他仍然饱受腰痛的困扰,无法弯腰或蹲下。
身体的病痛,没有让钟柱权放弃对写字、画画的坚持。在广州市残联的支持和帮助下,他开始接受专业老师的指导。“老师能够发现并指出我存在的不足,经过这几年训练,我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水平都有了很大提升。”他说。
如今,钟柱权在广州国际残障人文化交流中心担任培育班老师,为残障小朋友教授课程。“我希望把自己学到的知识与更多人分享,下一代学习书法和国画,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对我自己来说,因为书法和画画,我的生活也更加充实、快乐。”他说。
温健荣:已培养100多位残疾人学员
与钟柱权一样,广州市美术家协会理事温健荣也是广州国际残障人文化交流中心的一名老师。他的参展作品《云峰聚秀》恢弘大气,展现了祖国的大好河山。
温健荣参展作品《云峰聚秀》
“祖国河山宽阔美丽,我用金石味的书法线条来表现其厚重大气。今年也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希望以笔墨来表达我内心的激情。”温健荣说。自2013年起,他来到广州国际残障人文化交流中心,成为一名老师。“当时心里还是不踏实,因为残疾人有不同的社会职务,他们也没有经受系统的书画训练。”温健荣坦言,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和摸索,他决定根据每个学员的特点因人施教。到现在,他教过的残疾人学生达到了上百名,其中有20多人长期坚持下来,并能够创作出较优秀的作品。而其余学员中,也有部分成为老师,回到各区开班,为更多残障人士提供服务。
温健荣现场点评书画作品
“文化建设对残疾人而言是精神层面的提升,从他们的艺术作品中,可以感受到他们对生活的追求。看到他们能够在艺术领域取得一定的成绩,我很感动。”温健荣说。
欧阳可煊现场接受采访
在所有学员中,下肢瘫痪、左手残疾的欧阳可煊算是残疾程度最重的一位。以前的他,内向、自卑,几乎很少走出家门,因为练习书法,并在温健荣的指导和鼓励下不断取得进步,他终于走出负面情绪的阴霾,视野开阔了,人也开朗了。此次展览,欧阳可煊的书法作品赫然在列。
“他不仅是我书法的老师,更是人生路上的老师和朋友,真的很感谢温老师。”欧阳可煊激动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