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残联多项行动为民办实事!
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广州市残联聚焦残疾人“急难愁盼”的问题,积极组织开展“我为群众为实事”实践行动,以实际行动为残疾人排忧解难,践行残联的使命与担当,探索出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广州经验”。
01
实施残疾人家庭无障碍应改尽改
提高残疾人生活质量
为进一步提高残疾人的生活质量,增强残疾人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广州市投入1652多万元为6372户残疾人家庭进行无障碍改造专项提升。该项工作按照“以人为本、按需改造”的原则,较之前实现了提标扩面,土建类项目由平均每户5000元提高到最高不超过10000元/户,辅具类项目由平均每户1000元提高到最高不超过3000元/户。据初步统计,改造工作已完成超过50%,将于6月底前完成。
▲家庭无障碍改造前后对比
02
建设“星安居”
解决残疾人托养难问题
针对广州市残疾人寄宿式托养服务长期供不应求的问题,市残联加快建设广州市残疾人托养中心(星安居),为有需要的残疾人提供1300个寄宿式托养床位。为了推进建设进度,分管副市长黎明召开项目建设专题协调会并成立了项目建设领导小组。3月,建设方案联合评审通过,目前正加快办理前期手续,确保该项目比原计划提前半年于2021年底动工。
▲残疾人寄宿式托养服务
03
升级康园工疗站建设
提升社工日间综合服务品质
为提升各类残疾人就近日间托养和就业服务质量,4月起,市残联启动提升现有社区康园工疗站服务品质行动,在3个区试点开办融托养、康复、就业培训、支持(辅助)性就业于一体的2.0版社区康园工疗站。升级后,全市康园工疗站将为5000名各类残疾人提供高质量综合社区服务。
▲日间托养、支持性就业服务
04
创新开设数字科技就业培训基地
拓宽残疾人就业层次
为了提升残疾人就业层次,拓展残疾人就业培训渠道,市残联积极推进广州残疾人数字科技就业培训项目。该项目是广州促进残疾人就业、提升残疾人生活品质的一项重大创新举措,计划从2021年起,10年内培训总人数不少于2000名,安置就业率不少于75%。目前,项目已完成数字建设、软件和视力残疾人信息无障碍工程师3个专业班的首次招生,共接收了70名残疾人学员,培训结束后将按综合考核成绩择优签订劳动合同。
▲广州残疾人数字科技就业培训基地
05
搭建多元化文化艺术平台
发挥残疾人特殊潜能
3月,市残联联系策划搭建“百企百艺 助残圆梦”残疾人公益艺术平台,邀请专业人士与残疾人创作者进行艺术合作和指导,打造艺术作品和衍生品。3月25日,市残联邀请“非遗传承”项目广彩大师谭广辉到市残疾人展能中心、市残疾人体育运动中心参观,探讨开设广彩工作室和市广彩艺术研究会定期交流指导等事宜,双方表示,将发挥各自优势培育广彩传承人,示范带动各区,探索残疾人就业新路径。3月26日,市残联与市文联召开座谈会,链接残疾人艺术家队伍和残疾人特殊艺术潜能开发师资资源,推动更深层次的残健文化大融合。
▲非遗传承人到展能中心、运动中心交流
06
推行多项便民措施
助力残疾人方便顺利享受优惠政策
为方便残疾人申请康复资助,今年,广州市实施《广州市残疾人康复经费管理办法》,既简化了流程,减少了资料提交,还取消部分协议、评估表和证照的原件核验。4月28日,广东政务服务网、“穗好办”APP的残疾人康复资助网办业务全面上线,实现“网上办、指尖办、马上办、零跑腿”。
为了方便外地户籍残疾人申请补贴,3月1日起,残疾人两项补贴“全省通办”,4月22日起,可“跨省通办”,在广州市居住的外地残疾人,均可通过网上申请或就近选择街道办事处,申请残疾人两项补贴。市残联还向社会公开残疾评定机构信息,与有资质的医院合作,对精神类特殊残疾类别评残提供集中服务,并组织服务对象就近就便评残,或为符合条件的服务对象组织评残医生提供上门评残服务,做到应办尽办。3-4月,市残联已上门评残预约达751人次,咨询870人次。
▲康复资助服务实现网上申请零跑腿
▲为残疾人提供上门评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