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工作动态>残联动态>详细内容
目录
目录X

脑瘫儿简单话语几多欣慰——东山区残联康复中心像个特别的大家庭

作者:陈炜裴 | 来源:广州市残疾人事业信息中心 | 发布时间:2013-03-29

  小健汝今年6岁了,不仔细观察没人看得出她是名脑瘫患儿。见到她时,健汝正在治疗姐姐的辅导下,在东山区残联康复中心做康复运动。几天前,有个患儿的家长曾来这里询问康复中心的康复效果,在一边的垫子上做着运动的小健汝听见了,主动大声告诉他说,你看看我!这简单的四个字,让为她的病奔波了6年的母亲和奶奶差点掉下泪来。

  健汝早产两个月,出生时还出现窒息,但当时保健院的医生并没告诉母亲这会对健汝有什么影响。1岁以后,母亲开始觉得健汝和别的小孩有点不同:腰特别软,四肢又较硬,扳都扳不动,反正抱起来和别的孩子不一样。11个月时,健汝还不会爬、不会站,站也是足尖不着地。1岁3个月时,健汝一家搬到广州,母亲第一次听到了“痉挛性脑瘫”这个对她十分陌生的医学名词,而健汝也被这个名词确诊为脑瘫。

  脑瘫治疗没有特效药,治疗、康复都可能是终身的;治疗不当,患儿生活不能自理。健汝确诊后,母亲想到了带着健汝去死:“我不敢告诉家里的老人、亲戚、邻居健汝得的什么病,我怕留她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受罪。”就在母亲计划好怎么去自杀时,她发现健汝的爷爷奶奶也正焦急地拿着健汝的脑部CT片四处打听病情和治疗方法。那一刻,母亲忽然醒悟了,自己要做的是帮健汝走上一条康复之路。

  针对脑瘫儿会出现的运动、智力、语言三方面的障碍,母亲和奶奶每天帮健汝做全身按摩。健汝走路会走出交叉的剪刀步,家人就每天帮她拉腿、活动肌肉,光分腿就要分两个多小时。健汝学习了半年,说出了第一个单词“阿姨”,虽然她看见人不分男女一律喊“阿姨”,但做妈妈的已经感觉很欣慰了。3岁半,健汝开始进入广州市残联的康复中心进行康复训练。去年7月,她终于跌跌撞撞地自己往前冲了三步。“她学会说一个词,多迈了一步,都使我们对她的康复多了很多希望。”她的母亲说:“像健汝这样的脑瘫儿,最关键的是少走弯路,不要放弃。”

  东山区残联的康复中心刚成立,健汝就成了第一个学员。因为离家近、条件好、收费低廉,她一天中的8个小时都是在这里和治疗姐姐们一起度过的。每天,健汝会分别接受运动、语言、音乐、感觉综合、精细动作等8项内容的训练。康复中心张主任介绍,针对每个患儿的个别情况,专门设计康复方案是中心的最大特点。在康复中心300多平方米的康复场地中,记者还见到了很多像健汝这样的孩子,最小的只有4个月,他们像大家庭一样,每天生活在一起。这些孩子都是东山区残联经过街道普查后,收治的比较有康复价值的孩子。“脑瘫儿的康复是一项补救工作,最重要的是要早发现、早治疗、早康复。”张主任说。

  现在,小健汝可以自己平稳地走上十几分钟,愿主动和人交流,还可以表演在平衡板上接球这样的高难度动作。母亲对她的康复越来越有信心,明年,她还考虑送健汝进普通小学学习,“不要放弃对脑瘫儿的治疗,是我对每个像我这样的家庭的希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