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线上康复资源库>心理驿站知识>服务对象心理疏导>详细内容
目录
目录X

我的孩子不爱说话了

作者:中国残疾人 | 来源:中国残疾人 | 发布时间:2021-06-19

  由于来自家庭、自身和社会现实的诸多压力,以及身体和环境等各方面存在的障碍,使残疾人往往比一般人更容易受到心理问题的困扰。残疾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一直备受社会关注,党和政府也一直致力于推动残疾人心理健康事业发展。《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条例》明确指出,要做好残疾人“心理保健指导”工作。鉴于此,本刊与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会心理健康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心理科共同开设本栏目。希望通过案例和专家有针对性的解析,为残疾人、残疾人心理康复工作者以及其他关心残疾人心理健康问题的读者提供专业指导。

  残疾儿童的心理康复关系到孩子整体康复效果,更关系到整个家庭的幸福。新一年的第一期,让我们从孩子开始,介绍一位轻度智力障碍孩子的心理行为问题,邀请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心理科心理治疗师进行相关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康复方案。

  【家长来信】

  我家女儿今年7岁,身体矮小瘦弱,韦氏儿童智力测验结果为轻度智力缺陷。她出生时窒息,并患有吸入性脑炎,呼吸窘迫综合征。出院回家后,一直由父母哺育,但不容易喂养,经常出现饮食呛咳而发生吸入性肺炎。身体各项指标发育均落后,走路说话都晚,且发音不清,但还愿意和周围的小姐姐玩,愿意学习模仿,而且一学就会,也不在活动中捣乱,所以周围的人也喜欢她。4岁半时开始进入幼儿园,能适应,很快学会自己穿衣,上厕所等。一开始能和小朋友在一起高兴地活动玩耍,后来因她不能完整表达,且别人听不清她在说什么,有的小朋友笑话她,有的小朋友不愿意和她玩,这样一来,她越来越不敢说话,谁与她说话也不回答,也不敢和小朋友在一起活动,甚至现在不愿意去幼儿园,见到小朋友就躲开。我们家长经常安慰她,不要害怕,等你说话清楚了,她们会喜欢你的。我们在家里也经常反复帮助她练习发音,但效果不理想。目前,她不敢与别人目光对视,见人就躲,不说话。现在还出现了新问题,经常闭眼不看人,不能平静地坐和站着,走路双脚间距变宽,不协调,还总有一副抱紧双臂的样子。

  最近我们带她去学校参观并见老师时,她哭叫不停,甚至坐地打滚不配合。晚上也哭闹得不能入睡,且夜间多次做梦哭醒。这次的表现让我们家长害怕了,不知道该怎么办?

  【专家解析】

  先说说孩子的问题

  由于发育落后,各方面能力弱,孩子在日常与人接触交往过程中,逐渐出现一些心理行为问题,不能接受自己,表现为自卑、敏感、紧张、恐惧。从来信中我们可以看到,孩子智力为轻度缺陷,能看懂周围环境对自己的评价,会察言观色,在交往过程中,也很敏感。她最初是愿意交流交往的,但在交往过程中因自己说不清,让人不理解,通过别人的表情、眼神、神态、动作及行为,分辨出别人对自己的评价。由于他人一次又一次的冷漠、嘲笑、伤害,孩子在交往中体验到的都是挫折感,失去了自信,与人交往的行为被消退了。

  再说说家长的问题

  家长希望有个健康甚至出色的宝宝。当自己的孩子发育有问题时,表面上接受,但实际上经常与健全的儿童比较,不能客观评价自己的孩子。一方面总感觉自己的孩子不行,另一方面又有很高的期待和要求,希望能早日追赶上别的孩子。在这样的心理支配下,会常常说,我们好好练习,等好了你就和她们一样了或者说等你好了,她们就喜欢你了。这样的话,表面上看是鼓励,但实际上是在告诉孩子:只有和她们一样了才好。

  面对一个说话不清,回避交流而且面临上学的7岁孩子,家长心里着急是可想而知的,他们会不由自主地把焦虑情绪表现在脸上或者行为上,这会加重孩子的焦虑、恐惧和不安。孩子会从大人的表现中感到问题的严重,压力越来越大,这会导致她更加不敢交往,说话也会越来越不清楚。

  应该如何干预?

  1.理解、支持和鼓励。

  首先家长要真正地接受孩子发育落后的事实。在接受事实的基础上,正确认识孩子发育障碍问题,要用发展的眼光和积极乐观的态度与孩子相处并影响她。孩子的自信首先来自家长的认同,需要家长欣赏、理解、接受、鼓励和帮助。在孩子表达内心想法时,要耐心倾听,鼓励引导她大胆表达,适当地进行辅助,让她在表达和交往中感受到被理解和被关注,以帮助她建立自信。同时积极引导周围的老师同学,做到不嫌弃,不嘲笑,为孩子创造表达和交流的机会。在这里,特别要说的是,家长有情绪可以理解,但要认清自己情绪的来源在何处,正确予以处理疏通,不要让自己不好的情绪影响到孩子,要以良好的心态、积极的情绪与孩子接触,为其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2.应用支持性心理治疗技术,帮助孩子接受自己,喜欢自己。

  家长要做到不拿自己的孩子与发育正常的普通儿童做比较。可以这样告诉孩子:“你的脑发育情况和普通儿童不一样,所以表现和她们也不一样,我们把每一次说话都当成是练习,只要勇敢地说,不管说成什么样你都是了不起的,都是最棒的孩子。”告诉孩子,每一个人都是不一样的,都有各自的优缺点。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优点,学会欣赏自己,爱自己。然后利用孩子的优势,塑造其适应性行为。比如,这个孩子模仿能力较好,也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可以给予这方面的积极暗示,塑造其适应性行为,帮助她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找回自信。

  3. 到正规康复医院和训练机构进行语言训练,矫正发音,提高语言清晰度。同时,儿童处于发展阶段,需要学习,也是学习的最好时段,而且这个孩子智力轻度缺陷,有能力接受相应的教育。通过学习,可以帮助孩子增强应对环境的能力。

  【心理小词典】

  [消退] 依据的是美国心理学家、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创始人,伯尔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即任何反应如果随之紧跟强化(奖励)刺激,这个反应都有重复出现的趋向。在行为治疗中,采用漠视、不理睬、不予强化等去减少消除不良行为,而使其自然消退,也就是撤销促使某些行为的强化因素,从而减少这些行为的发生。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