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深处有500朵“迟开的花”,爱心“妈妈”耐心守护ta
在“妈妈”们看来,这些特殊的“孩子”就像是花的种子,只是花期会比其他人长,需要付出更多的爱心和耐心去培育,才能绽放出美丽的花朵。
距广州市区一个小时车程的白云区钟落潭镇枝峰街,“隐藏”着一个特殊的机构——广州市残疾人安养院。这里是近500个特殊“孩子”的家。“孩子”们有些才十多岁,有些则已步入晚年。而24小时不间断照顾他们的则是一群特殊的“妈妈”。有些“妈妈”刚来这里时还是20出头的女孩,却坚守十多年,将不忘初心的青春在这里静静点燃。
500个“孩子”的家
7月正是广州的雨季。一场大雨袭来,让广州市残疾人安养院旁的山体出现了滑坡。不少安养院的工作人员从家中匆匆赶来,只为确保院内安全没有受到影响,为了照顾好一群特殊的“孩子”。
广州市残疾人安养院远离喧嚣,离广州中心城区约50公里,车程需要1小时。它成立于1996年,最初是一间民办非企业机构,2000年收归政府,是一所专为中重度智力障碍、生活不能自理或基本不能自理的残疾人提供护理、康复、特殊教育、职业训练、医疗保健的综合性托养服务机构。如今,这里的服务对象近500人,其中孤残人士占75%,重度残疾人占78%。
虽然入住的家人很特殊,但这里并不简陋。相比普通家庭,这里更像一间学校,有干净整洁的宿舍,还有“班级”,每个班几位老师分成不同的班次24小时照顾“孩子”们。
这群特殊的“孩子”的照顾者一大半都是年轻人。据悉,安养院职工总人数为310人,其中80后170人,90后39人,年轻的他们选择将宝贵的青春挥洒在这里。
事实确实是如此,经过了最初的磨合期,很多人选择了留下来,这一留就是十多年
青年护理部C组班主任李颖和同事们一直守护着这群特殊的“孩子”。
出生于1982年的李颖就是其中之一,2003年,21岁的她就加入了安养院,一直待到现在。刚来时,她对这里印象深刻:“刚开始这里只能靠班车出行,后来有了公交车,但步行到公交车站需要半个小时,然后等车可能也要等1个小时……”
绝大部分时间里,李颖和同事们只能待在这里,一直守护着这群特殊的“孩子”。
从义工到正式工,她选择了初心
21岁的李颖年纪轻轻,为何就会选择来到安养院呢?原来,这里却有一段故事。
“我和安养院的缘分在一次义工活动中。在活动期间,我忽被一名院友拉住双手,他脸上露出纯真的笑容,口齿不清地喊着:‘姐姐,你好!’就这个动作、这个笑容、这个声音一直在我脑海念念不忘,2003年我便决定走进安养院,为这群中重度的残疾人尽一份力!”李颖说,她这一干就是16年。
青年护理部C组班主任李颖和同事们一直守护着这群特殊的“孩子”。
安养院的工作乏味而辛劳,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需要超乎常人的爱心和耐心。这里的院友多为中重度残疾人,需24小时全程照顾他们的生活起居,工作量特别大。从洗漱、喂饭、洗澡、穿衣、擦拭鼻涕口水、处理大小二便,到剪甲、理发、防寒保暖、夜间护理,事无巨细,繁忙琐碎。遇上院友情绪失控,李颖和同事们还会因避让不及遭到殴打,但她们仍会忍痛先安抚好院友。
如今她是青年护理部C组班主任,她的照顾对象年纪最大的已出现白发,而她却依然将他们当成“孩子”,因为班上的“孩子”正是她“看着长大”。
怕“孩子”摔伤,她用身体垫着他
在李颖众多“孩子”中,有一位眼部退化的全盲院友让她最记挂,他叫民仔。
除了全盲外,民仔体重150斤,还有高血压史、自闭症,平时也不说话,没有脸部表情,每天在床上躺着撕衣裤并破坏床上用品,老师都拿他没办法。而耐心的李颖经常陪伴着他,说话给他听。
青年护理部C组班主任李颖和同事们一直守护着这群特殊的“孩子”。
有一天,李颖接班没多久,民仔忽然呕吐,全身都是呕吐物。“我在帮他更换衣物时,他忽然全身冒冷汗,紧跟着大叫我名字,我们两人就一起倒在地上。”李颖说,倒下时她只想到不让民仔受伤,便用身体垫着他,以免他摔伤,再顶着酸臭和疼痛拿来轮椅,将他及时送到医疗室治疗。没想到,从此以后他一听到李颖的声音便过来拉着她的手,对着她笑眯眯,这让李颖感动不已。
为了让民仔能适应班上的生活,李颖开始训练他的感知能力、生活自理能力、适应能力等。因为全盲的缘故,民仔从自由行走到现在可以在班上帮忙叠毛巾、擦桌子,足足用了6年时间。而正是这样的一点点的成就,却让李颖更加坚定了留下来的决心。
因为了解,她选择了这里
在安养院里,与李颖同龄的还有谭清云,她连续五年被评为安养院年度优秀员工,2017年还被评为“广东省特殊教育优秀老师”。
与李颖从义工经历转变为残疾人工作者不同,谭清云选择这一行还有一个特殊的原因:她有一位残疾人姑姑。她清楚残疾人需要什么,残疾人家庭需要什么,所以她希望在教育岗位上能为残疾人奉献自己的一点力量。
谭清云,她连续五年被评为安养院年度优秀员工,2017年还被评为“广东省特殊教育优秀老师”。
然而刚到特教岗位时,虽然有照顾姑姑的经历,但谭清云的工作并不那么得心应手。因为缺乏特教的专业知识,刚开始课堂效果不理想。特殊学生的行为千奇百怪,并不是带“傻姑姑”的那点经验能轻松应对的。强烈的挫败感让她对自己的选择产生了怀疑,甚至让她一度产生了打道回府的念头。但转念之间,要为残疾人做点什么的念头又把她拉了回来。就这样,这一干就是十一个年头,她已从那个年纪轻轻的“新手”成长为安养院的骨干教师。
“小怪人”变乖巧,“出逃”学生成“美德少年”
在安养院附属学校工作3年后,谭清云特教的个人魅力就慢慢显露出来了。小杰就是一位重度智力障碍伴有语言障碍且有严重的情绪障碍的院友。他常在不同场合自发性呕吐,情绪激动时有伤人和自伤行为。
谭清云正在给孩子们上课。
小杰可谓是“人见人怕,师见师愁”的小怪人。这小怪人对谁都爱理不理,我行我素,班主任也拿他没办法。曾经有一次午睡时段,他突然从床上一跃而起,把宿舍的消毒灯打碎,拿起玻璃碎片就要往手腕处划。后来他转到了谭清云的班里,在春风化雨般的教育中,一年过后,没有语言能力的小杰竟然喜欢上了谭老师,变得十分乖巧。
在她的班上还有另一个孩子小财,刚来时他郁郁寡欢、不爱言语,甚至还爬围墙出逃。在谭清云和同事的悉心教育后,小财不仅掌握了更多技能,他的家人也对他越来越好,如今甚至经常一箱一箱地将水果寄到安养院,让“孩子”们一起分享。而小财也越来越开朗、活泼、善言了,2016年他还获得了“钟落潭镇美德少年”称号。
40多名院友从这里走向社会
据悉,为了让院友过得更加充实,安养院在做好日常护理训练工作的同时,根据院友的能力,有目的、有计划地开设康复训练、职业训练、特殊教育和体育训练。如为脑瘫院友开展硬地滚球、轮椅篮球训练;为智障院友开设田径、足球等残疾人体育训练项目;院友多次代表省市参加国内及国际比赛,均取得优异的成绩。
根据院友的能力特点,安养院还开设了车缝、家政、穿珠、陶艺等手工艺项目,通过举办残疾人训练成果展,展出安养院在艺术康复、职训和特殊教育的成果,每次成果展有绘画、串珠、十字绣、陶艺和编织等近百件作品,帮助院友实现人生价值。
为巩固院友职业训练的成效,安养院还相继开设了“厨房帮厨”、“洗衣房衣被整理”、“保洁班”、“洗碗中心”等辅助性就业训练项目,开展岗前培训、岗位实训和辅助就业的职业康复训练,先后送出约40多名院友在市内企业正式就业。为了外出就业院友的安全,老师更利用休息时间,开车跟着交通车,训练院友独立乘车,在她们不厌其烦的教导下,部分院友已能自信、平安地往返安养院和工作单位。
她们用爱心、耐心守候“迟开的花”
安养院地处白云区钟落潭帽峰山附近,而大部分员工家却在广州市区,交通十分不便;由于需要24小时“三班倒”,大部分员工每周只能回家3天,许多员工连续多年春节无法陪家人团圆;而为了让院友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外界,了解社会,员工们还经常利用休息时间陪院友外出参观、游玩,把安养院当成自己的家、把院友当成自己的家人。
“在安养院里,很多院友都是孤儿,他们要长期留守院里,长期缺乏父母的陪伴和关爱,导致很多不良行为习惯。他们就像是一颗花的种子,他们的花期只是会比其他人慢,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爱心和耐心去培育,才能绽放出美丽的花朵。看着他们慢慢长大,陪着他们经历阳光风雨,我感受到他们一丁一点的进步,更加坚定自己初心,我愿在教导残疾人的路上,用自己的爱心、耐心、细心、真心去浇养每颗有生命力的种子,默默耕耘,静待花开。”李颖说。
如今,经过近20年的实践探索,广州市残疾人安养院从以往仅提供护理托养服务,逐步转变为兼具生活护理、康复训练、医疗保健、特殊教育、职业训练等于一体的残疾人士终身托养综合服务机构。
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 秦松 通讯员 杨希
广州日报全媒体图片记者 陈忧子
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 黄子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