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党 工 青>学身边榜样>详细内容
目录
目录X

市残疾人安养院熊常君:三代人的家风传承故事

作者:广州日报 | 来源:广州日报 | 发布时间:2019-08-07

7月10日,广州市残联党组为纪念建党98周年,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举办"七一"表彰大会暨"我的祖国我的家·弘扬广州好家风"主题演讲活动。活动旨在激励和引导广大党员在推进残疾人事业发展中奋发进取、创先争优,作出更大的贡献。来自市残联系统的10多名演讲者围绕"我的祖国我的家·弘扬广州好家风"主题分享了他们的故事。

演讲者:广州市残疾人安养院熊常君

演讲题目:《外公、母亲和我——三代人的家风传承故事》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我生命里,外公、母亲及我三代人风雨凝炼并薪火相传的家风,让我在不断成长进步。


一、外公,一个“自我流放”的基层掌权者


外公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大队书记。那个时代的农村,大队书记在很多方面相较现在权力更大,譬如不像现在有高考制度,年轻学子要走出农村去读书深造,唯一的机会就是通过推荐。因此,芸芸书生,谁去谁留,做大队书记的外公有极高的决定权。而我三个舅成绩都挺好,但在人生最有希望的转折点,却没有获得外公推荐,以致舅舅他们对外公素来颇有微词。


偶然一次闲逛,恰巧碰到外公村里的老人谈论已经卸任多年的外公。他们仍对他在私利与公利冲突时的果断取舍,深感钦佩。这时才让我感到外公对舅舅的做法或许是正确的。


再后来,外公过世。俗话说: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每年清明,都有很多人去他的坟前祭拜,据说其中就有好几个外公当年推荐出去的学子。他们说祭奠的不仅仅是外公本人,更是他所代表的老一辈共产党人的公允与无私精神。

二、母亲,小义与大义兼备的一介农妇


父亲在我大三的时候积劳成疾而过世,家庭的重担从此落到了母亲的肩上。一介农妇,面对上有年近七旬的家公家婆,下有未成家的儿女,你可以想象何其艰难。但十五年来,她从来没有逃避过。


养育并体面的送妹妹出嫁;伺候和我们并无血亲关系的爷爷直到过世;用心陪护有些老年痴呆的奶奶,好几个月高风黑的半夜都是母亲用“鸡公车”把胆结石急性发作的奶奶推到镇里医院......


最近村里在挖废旧池塘,大量的淤泥需要有地方堆放,她二话不说,就将家里的农田用作公用。我问她为什么这么做?她说,这对周边邻里都是影响百年的好事,总要有人做出牺牲,才能把事情做成。


的确,人活一世,草过一秋,每个人命运不尽相同,尽良心责任,尽能力本份,就足以无怨无悔。母亲像外公一样,将家庭的小义扛在肩上,同时将社会的大义存放在了心间。

三、我,尽力做一个不为世俗和权力裹挟的理想者


外公虽已远去,但他那无私形象仍萦绕在心头;而母亲则让我在耳濡目染中受到熏陶。


我想无论我成为外公那样的执权为公者,还是母亲那样的普通大众,首先要做的是家庭责任的担当者,而不是逃避者;其次我要做的是在平凡工作岗位中贡献自身价值的社会服务者,而不是精致利己主义者;再次我要做的是不为世俗和权力裹挟的共产主义理想者,而不是官性糟粕者。


这是家风对我的要求,也是我对两个小孩未来人生之路的期许。从外公到母亲,从母亲到我,时代不同,但对家风内涵的传承却并无有二。家风不是作秀,它是柴米油盐中所呈现的气度与境界;家风不是打鸡血,它能让你在时间长河中体会到风骨与棱角;家风也不是一种超然与脱俗,它能让你感觉出人生真实意义而有尊严的活下去;家风更不是一场刻意做作的人为运动,它是社会传统文化的自然传递与革新!


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风正,家旺,天下兴;风衰,家败,社稷灭!

文/广州市残疾人安养院熊常君
视觉设计/蒋秋平
编辑/黄子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