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康宁农场葛红颖:到更需要的地方去
7月10日,广州市残联党组为纪念建党98周年,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举办"七一"表彰大会暨"我的祖国我的家·弘扬广州好家风"主题演讲活动。活动旨在激励和引导广大党员在推进残疾人事业发展中奋发进取、创先争优,作出更大的贡献。来自市残联系统的10多名演讲者围绕"我的祖国我的家·弘扬广州好家风"主题分享了他们的故事。
演讲者:广州市康宁农场葛红颖
演讲题目:《到更需要的地方去》
大家好!我想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假如在你毕业求职时有两个工作去向可选择,一个是北京的清华大学,一个是偏远省份的县城,你会选哪一个?我想大部分人的答案都是清华。有一个年轻人,在他大学毕业时,就真真切切地面临着这样的选择,而他选择了后者,这个人是——我的爸爸。
那是1975年,爸爸在清华大学读书的最后一个年头,毕业前夕,系里推荐爸爸留校任教。消息传到家乡的县城,家里沸腾了,爷爷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一直在笑,大家说他高兴得都不知说什么好了。半个月后,爸爸收到了爷爷的来信“得知你能留校的消息,全家人都很高兴,尤其是你妈妈,激动得几宿都睡不着觉……但这些天我考虑再三,还是希望你回县里工作。你16岁上山下乡,18岁入党,在农村你和乡亲们一起开荒种地、铺路架桥、兴修水利。别人一天挖一个土方,你一天挖五个,一干就是7年。凭着苦干实干,你干出了名堂,那年全县仅有一个保送清华大学的名额就给了你,你是党的好儿女,是咱们葛氏家族的骄傲。首都北京是人人向往的地方,但县、乡的工作也总得有人去做,现在县里正在大力发展工业生产,急需专业技术人才,你是党员,应该到更需要你的地方去……”临近毕业,爷爷接连拍了三封加急电报,每封只有四个字“见字速归!”。
那个冬天,爸爸告别了学习生活了五年的清华园,告别了最钟爱的机械锻压专业,回到黑龙江省依兰县,到县委工业交通政治部工作。1977年,县里筹建依兰糖厂。当时爸爸是县委的重点培养对象,没有人想到,他会主动要求离开机关去参加筹建。更没有人想到,他从此在工厂车间里和机器打了一辈子交道。爸爸说,国家要强大工业必须强,生产一线是最需要他的地方。
如今爸爸已年过七旬,闲暇时他常常给孙辈们讲他们那个年代的故事。每到清华大学校庆,爸爸都会带上妈妈重回清华园,虽然很多同学都是行政领导、专家学者,但爸爸一直是最受大家尊敬的老班长。
前几天,在广东省干部管理学院的教学平台上,我看到了一个亲切而熟悉的面孔,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刘庆龙教授,他是爸爸的同班同学,当年正是他接替了爸爸留校任教。回到家我和爸爸聊起此事,我说如果您当年留在清华,我也会是个大学教授的女儿吧。爸爸笑了,他说“我这个工程师爸爸也不赖嘛,我可是回到县城后才认识你妈妈的,如果当年留在清华,还真不一定有你们姐弟俩呢”。爸爸说得那么轻松、那么坦然,没有丝毫的遗憾。那一刻,我读懂了爸爸,也读懂了我自己。从前我时常在想,当初我为何会放弃学习了八年的临床医学专业,放弃了市区舒适便利的环境,选择去更偏远、更艰苦、也更需要我的岗位工作。现在我找到了答案,因为我生长在这样的家庭,我的身体里流淌着和爷爷和爸爸一样的血液。
那天晚上,女儿拿着一本时尚杂志跑来问我,妈妈你有偶像吗?我说“有啊。”女儿好奇地睁大了眼睛,“妈妈快说说,你的偶像是谁?”我看着女儿一字一句地说:“我最崇拜的人是我爸爸。”女儿的眼睛一亮,随手将杂志放在了一边,她说“妈妈,那你知道我的偶像是谁吗?”我望向那本精美的杂志,女儿摇摇头说,“妈妈,我最崇拜的人是你,我也要像你一样优秀,像你一样去帮助那些最需要帮助的人。”
或许,十一岁的女儿还没能完全理解“家风”这两个字的含义,但有一种精神、一种品格、一种信念早已融入了她的生命,这是血脉的传承,这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延续,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源泉。在女儿清澈的目光中,我看到了新时代的中国充满希望的明天。
文/广州市康宁农场 葛红颖
视觉设计/蒋秋平
编辑/黄子容